知名车企广告接连"翻车",抄袭歪风如何刮起?

近日,知名车企广告接连陷入抄袭风波,让人不禁感叹:这年头,广告片里的车速,都快追不上广告片“翻车”的速度了。

  最先“翻车”的是奥迪。农历节气小满当天,刘德华代言的广告宣传片全网上线。溢美之词呈现刷屏之势,播放量也迅速破亿。然而,随着原作者“北大满哥”的维权帖出现,这一广告的风评也迅速跌落谷底。

  对比奥迪广告和“北大满哥”的文案,几乎可以说是一字不差地照搬。尽管事后也有网友指出,原作者对节气的理解也非“原创”,此前也有其他人表达过类似的观点。但不容否认,“北大满哥”的整体文案构成了具有独创性的文字作品,应当享有著作权。目前,奥迪已就广告文案涉侵权发布声明:已对该情况进行处理,会给公众满意答复,同时全面下架相关视频。

  此后,网友顺藤摸瓜,发现奥迪广告片导演为宝马拍摄的广告,与国外艺术家SOHN的MV作品非常相似,其构图、分镜、画面均高度雷同。目前,相关视频在爱奇艺、优酷等多平台已经无法打开。

  另一家“翻车”的是东风本田。视频中,女主驾驶本田汽车来到民风淳朴的乡村,留下草木染事业。只可惜,深情款款的创业故事,全部盗自他人经历。当事人宁远发文质疑:“感觉我的人生被偷走了。”

  知名车企的广告,为何屡屡要“抄”别人的创意?究其原因,不只是抄袭者“脸皮太厚”,而是侵权成本过低。在不少广告从业者眼中,清清白白的名声不值一文,剽窃抄袭才是爆款走红的捷径,“抄能力”就等于“钞能力”。他们似乎更关注作品是否能“出圈”“刷屏”,能否引起市场和舆论的关注。

  从法律层面看,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,将侵权法定赔偿金额上限调至500万元人民币,释放了保护原创的积极信号。在此之前,抄袭索赔的金额上限仅为50万元。因此,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抄袭是一个成本较低的“冒险”。对一些有意抄袭的人来说,这笔账不难算:就算坐实了抄袭,赔偿的损失也远远不及抄袭带来的收益。

  一方面是抄袭获益不菲,一方面却是创意得不到应有的肯定。二者之间的差距,导致广告行业屡被丑闻“打脸”,业内风气浮躁,缺少用心做创意的内生力。

  奥迪广告事件后,中国广告协会在发文中指出:“现在市场对创意认可度并不是很高,市场的价值也不是完全按照创意来体现,导致可能行业有一些人对创意并不是那么用心地挖掘。”在创意内容制作领域,层层转包是人尽皆知的秘密,也是抄袭成风的重要诱因。

  对广告行业来说,创意才是生命力。“若为金钱故,底线皆可抛”的失守,不仅让从业者蒙羞,更应引发全社会的思考。如果原创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,智慧的成果可以被随意窃取,任由抄袭剽窃泛滥,维权者步履维艰,就终将戕害创新发展的行业根基。

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,“奥迪带出宝马和本田”,更像是拔出萝卜带出泥,暗合“新闻扎堆”的媒介效应,符合新闻议题设置的规律。公众热议,媒体集中“火力”报道,形成舆论声浪,在聚光灯下,沉疴旧疾得以原形毕露。可一旦风头过去,肆无忌惮的抄袭很可能卷土重来。因此,广告行业要摆脱创意危机,就需严惩行业害群之马,筑牢尊重原创的堤坝,戒除浮躁的风气,理顺创作和商业的逻辑关系。

免责声明: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,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(联系QQ:26887486)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ongzhouauto.com/article/21/20831.html

CopyRight © 2020- zhongzhouaut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郑州思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备案编号:豫ICP备18046062号-6
地址:中国·郑州市郑汴路和未来路交叉口绿都广场B栋1908室合作QQ:81307333邮箱:81307333@qq.com
部分文章或图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立刻删除。